【大会现场。朱其摄】
3月7日,记者从新疆动物学会公众号获悉,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副教授团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中国蝙蝠新记录物种——里海宽耳蝠。近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经典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观察鉴定里海宽耳蝠。(受访者供图)
王中煜在阅读论文。
2023年7月,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副教授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王中煜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开展野外科考时,捕获一只外形独特的宽耳蝠。其耳朵短而宽且前端相连,形态学鉴定仅确定为宽耳蝠属物种。当年10月,经实验室分子手段鉴定,结合文献调查与系统发育分析,团队最终确认,这是此前未被描述的中国新记录物种——里海宽耳蝠。
研究团队在翼手目栖息地开展调查。(受访者供图)
里海宽耳蝠主要栖息于干燥环境,多隐匿于洞穴、岩缝及矿洞中。此前,其分布范围集中在伊朗北部、高加索地区(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及俄罗斯达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国内尚无相关记录。
关于该物种的研究相对有限,基因组学研究尚属空白。此次发现为深入探究宽耳蝠属在蝙蝠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提供了契机。王中煜说:“通过文献调查,我们发现国际上对于宽耳蝠属的系统发育研究比较局限,因此首次就其开展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研究。”
研究团队在野外架设蝙蝠超声波记录仪。(受访者供图)
里海宽耳蝠的发现使得我国翼手目已记录物种数达到154种,仅次于啮齿目,丰富了我国蝙蝠物种多样性。
“此次发现体现了新疆地区翼手目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弥补了前人对新疆地区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的一些不足。目前,我们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新疆地区继续开展翼手目物种调查,乃至更多野生动物的调查十分有必要。”王中煜表示。
王中煜正在提取蝙蝠组织DNA样本。
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介绍,目前,团队正积极申报相关项目,计划进一步深入探究新疆蝙蝠物种在农牧业生态系统中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控制害虫的数量和传粉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调查该物种在国内,尤其是新疆的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说。(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庆 邵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