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这本《军垦故事集》的第一章就记录着胡友才和军垦第一连的故事。资料图
在八师石河子市,有这样一位老军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军垦文化的“活化石”,他就是八师一五二团退休干部胡友才。
1954年12月,17岁的胡友才离开家乡来到新疆,成为第一代兵团人。那时的八师石河子市还是一片荒芜,为了开垦荒地,战士们用人力拉着木犁,一步步走过每一寸土地。“五十年前的石河子,一片荒滩芦苇子,天上飞的是大蚊子,地上跑的是精兔子,我们放下枪杆子,开荒造田拉犁子,汗珠摔成了八瓣子,把人累成了黑瘦子。”由于当时的条件太过艰苦,胡友才常常利用吃饭的时间打快板,给战友们鼓劲。
“那时虽然很累,但看着戈壁荒滩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点变好,逐渐出现城市的雏形,也格外有成就感。”胡友才回忆说。
就这样,第一代军垦战士用双手建设起了兵团的第一座城,在此之后,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这座城市被越建越好。
1997年,胡友才退休了,闲不下来的他想找些事情做。老伴对胡友才说:“你不是想写新闻报道,宣传好人好事吗?你现在有时间可以写了。”在老伴的支持下,胡友才买了一部照相机,从此走上了写作道路。
“我一般是白天出去采访,晚上整理资料写文章,写好文章就寄给报社。”那时候的胡友才,平均每年撰稿量在800篇以上。
2002年,一五二团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垦荒的一个连队遗址重新修复,建造了包括垦荒陈列区、军垦长廊区、地窝子住宿区、餐饮区、会议中心的军垦文化旅游区,并邀请已退休的老连长胡友才当讲解员。
一开始没有讲解词,胡友才就自己编写。他结合亲身经历,一个月内编写军垦故事上万字。胡友才还走访了上百名老军垦,以确保讲解词的准确性。在之后的讲解中,他又不断丰富完善着讲解词。听过胡友才讲解的游客都说,他的讲解不是死记硬背的资料,而是切切实实发自内心的真心话。
从石河子市区到军垦第一连大概有17公里的路程,胡友才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去,晚上骑自行车回,往返30多公里,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弘扬兵团精神,是一名老同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胡友才说。
为让更多人了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故事,石河子市各学校、街道、社区,也都留下了胡友才的足迹,喜欢听他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年来,胡友才为中外游客讲解6100多场次,接待中外游客91万多人次。
“如今的石河子要打造‘兵团精神传承地、兵团实力展示地’。”胡友才说,“为了这个目标,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培养教育下一代,将‘接力棒’交接到他们手中,继续把兵团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兵团日报》(2023年5月23日第8版)